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打赢创新人才争夺战,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优先发展教育。教育是培育创新人才的基础先导,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纵览全球近现代发展史,每一个强国崛起和发展的背后,都体现出“教育立国”、“科技立国”的发展逻辑,可谓是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到2023年,我国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已提升至11年以上,人才红利潜力持续释放,助力我国成功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但必须承认,传统教育模式培养的拔尖性创新人才偏少,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培养能力有待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有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需求相比差距较大。根据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聚焦创新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问题,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大批新型高素质劳动者。
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对于战略科学家等顶级人才,充分发挥其在引领重大原始创新、参与科技战略顶层设计、整合科技创新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一流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激励其围绕国家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实践证明,青年科技人才是一个国家人才队伍的后备军和“蓄水池”,20-45岁是一个人创新思维最活跃、最容易出成果的时期。因此,要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相关部署,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基地也应大力培养使用青年科技人才,支持青年创新人才开展长周期潜心研究,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当主角、挑大梁,开展原创、前沿、交叉科学问题研究,构建有利于青年创新人才持续涌现的创新生态。加大青年科技人才生活服务保障力度,让青年科技人才安身、安心、安业。此外,还应系统化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满足建设制造强国需要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打造一支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队伍和一流产业工人队伍。激励工程师队伍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高技能人才队伍和一流产业工人队伍锻造精品工程,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打造吸引全球创新人才的高地。要实行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制度,“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探索建立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采取提供有竞争力的物质待遇,创造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等举措吸引海外高端人才。着力解决好高技术移民出入境、住房、子女教育等现实问题,为优秀的海外人才来华工作提供更多便利,为各类创新主体引进用好人才提供有力支持,确保人才引进来、留得住、用得好,进一步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优化创新人才评价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快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比如,承担国家重大攻关任务的人才,重在评价其科研任务的完成情况,充分听取任务委托方、成果采用方意见。从事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类的人才,建立以技术突破和产业贡献为导向,体现产学研和团队合作、技术创新与集成能力、成果的市场价值和应用实效、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的评价指标体系。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流动、保障等方面体制机制障碍,把人才从科研管理的各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上持续用力,大力营造真心爱才、精心育才、倾心引才、暖心聚才的一流人才生态,形成人尽其才、各展其能的良好局面,为新质生产力发展造就磅礴的人才力量。
2024年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