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紧跟国家政策
目前,虽然很多地方性的招商引资税收优惠政策不能再继续执行,但还有很大一部分中央政策可以沿用。省市招商引资工作可紧跟国家政策导向,可充分利用中央相关政策,合理合规为企业争取相关政策支持,助力企业发展。
二、摸清家底
通过资源普查全面摸清招商资源家底,进一步拓展和整合招商资源,建立完善高效统筹协调机制,确保产业经济发展上下“一盘棋”,解决好“有什么资源”“项目落在哪儿”招商引资“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规划产业
根据综合比较优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产业基础等因素,找准自身功能定位。结合招商资源普查结果,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同时深入了解各产业生命周期,摸清产业发展规律,确定产业发展方向以及预测产业发展前景。如对已处于产业发展生命周期全盛期的产业,往往要么市场已趋于饱和,要么产业将进入下行衰退期,此类产业应慎入或者科学地控制规模。
四、盘点要素
当招商引资“税收优惠”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项目地要素保障情况无疑会成为企业投资考量的重要因素为之一。因此,应先盘点要素保障,明晰要素保障的优势环节及薄弱环节,加强(补齐)要素保障的薄弱环节(缺失环节),增强企业投资信心。
五、优化营商环境
建立和完善企业服务体系,提供一站式服务,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六、区域协调发展
摒弃“单打独斗”的观念,加强区域间的协调与合作,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动,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破局之道
七、进一步细化考核指标
招商引资的目的除了弥补企业经营成本、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外,更为重要则是改善本区产业结构、资源利用率,仅仅是根据企业纳税额度对其进行奖励,则存在考核方式单一的问题,因此可根据不同企业的类型制定相关绩效考核体系对其考核指标进行量化,如可通过对上下游企业、人才以及生产线的引进,对当地闲置资产盘活度,对环境影响、就业创造、居民福利等设立相应的指标进行综合考核而非仅局限于税收贡献,并与其最终取得的奖补金额进行挂钩。
八、建立股权投资型产业公司采用投资的方式代替“税收返还”
在“三攻坚一盘活”的背景下重庆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高健在中共重庆市委六届四次全会精神解读新闻发布会中对园区改革“四个加快”中明确提出:“推进园区开发区运营公司重组,加速向产业投资公司、资本运营公司转型。”比起根据企业的税收贡献对其进行补贴而言,股权投资不仅模式更加丰富多样,并且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对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如合肥所采取的合肥产投集团利用产投融合模式,苏州采取的地方政府投资基金与合作机构共同设立子基金,引入风险投资机构的模式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因此通过建立股权投资型产业公司,一方面可以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也可让政府深入了解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政策为打造具有本地区特点的专业化园区提供有力支撑。
2024年8月16日